聚 焦
為總結《中國書法·書學》創刊兩年來的工作成果和不足,尋求不斷創新和發展,我刊特邀請了來自全國高校及科研院所等單位的近二十位專家、學者,于2017年12月18日至19日,在北京舉辦了“《中國書法·書學》編輯工作研討會”。與會專家、學者分別從不同的角度對《中國書法·書學》的辦刊理念、板塊與欄目設置、審稿制度、圖文編排、選題策劃等具體編輯工作提出了富有建設性的意見,充分肯定和積極評價了《中國書法·書學》的創刊在推進當代書學研究縱深發展和高等書法教育學科建設等方面所具有的歷史意義,并對雜志的學術擔當、跨學科交流以及不斷提升國際影響力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期許。本期“聚焦”特編發了研討會專家發言紀要,與廣大讀者分享。我們希望以此次研討會為契機,不懈努力,更上層樓。同時,也真誠地希望每一位關注《中國書法·書學》成長的讀者朋友能為我們的發展建言獻策,與我們一道共話當代書法學術理論研究的美好未來。
4 砥礪前行 共話未來——《中國書法·書學》編輯工作研討會發言紀要
特 稿
國學概念的提出、辨析及書法與國學的關系
姜壽田
在歷史上并無國學的概念。國學概念的提出與倡導是在二十世紀初中國傳統文化受到西學強烈沖擊,花果飄零之際,一批固守中國傳統文化者,基于保教、保國的文化意識而提出的應對西方挑戰的本土文化概念。國學亦即本土固有之學。當下倡導國學的意義是在現代性背景下返本開新,深化傳統;穿越西方,回到中國,確立傳統文化價值,追尋中國文化的核心觀念與終極關懷。弘一法師曾有名言:要文藝以人傳,而不要人以文藝傳。儒家也強調“游于藝”,藝之上要“志于道,據于德,依于仁”。這表明一個書法家的養成離不開國學或傳統文化本身。
24 國學概念的提出、辨析及書法與國學的關系 姜壽田
學 人
學人·黃惇
黃惇,號風齋。1947年3月生于江蘇太倉,祖籍揚州。南京藝術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西泠印社理事,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中國藝術研究院中國書法院及中國篆刻藝術研究院研究員,原中國書協理事、中國書協學術委員會副主任。1983年獲“全國篆刻征稿評比”一等獎,1993年獲“第五屆全國書法篆刻展”全國獎,1999年獲韓國“99’世界書藝全北雙年展”大獎,2012年獲第四屆“中國書法蘭亭獎·藝術獎”。著有《中國古代印論史》《中國書法史·元明卷》《從杭州到大都——趙孟頫書法評傳》《書法篆刻》《秦漢魏晉南北朝書法史》《中國印論類編》《風來堂集——黃惇書學文選》等。
30 書法史研究雜談 黃惇
41 黃惇學術著述簡表
專 題
意象、審美與闡釋:“十一屆書學討論會”入選論文選編
書法肇始于書寫者之“意”,形成于紙筆之交互、生發,因闡釋、表達之需,故付諸于語言文字,由此形成了中國書法獨特的尚“意”思維,以及受此影響下的審美意趣和書論語言現象。在“全國第十一屆書學討論會”入選論文中,楊曉萍、孟慶星、丘新巧等作者的文章選題便與書法之“意象”緊密關聯,李毅華等作者的文章從書論語言的角度比較古今書論不同的語言形式背后的思維模式,都為我們從形而上的層面把握書法藝術提供參考。本刊特遴選摘編,以饗讀者。
44 古代書法意象理論鉤沉及其內涵解讀 楊曉萍
49 隱喻類推與書法意象的生成 孟慶星
55 “巧”“拙”之辯——論書法中的“巧”與“拙” 李夢媛
60 書論的語言形式及其思維模式 李毅華 李雪明
64 論“意”:話語結構中的位置及其變異 丘新巧
69 書與道——唐宋書法思想演變的一條線索 謝友國
75 唐代書學的兩種哲學詮釋定向 向凈卿
80 淺析庾肩吾《書品》美學思想 李承臻
“碑學與當代書法審美”專題
在本期所刊出的王鏞先生訪談文章中,我們的設問包括怎樣評價清代書法的整體成就、清代書法在書法史上的地位如何、碑學書風得以興起的關紐何在以及當代書家應具備何種傳統視野等問題。王鏞先生關于這些問題的解讀,充分體現了一位當代書家對書法傳統的深刻理解,對書法藝術的高度自覺,以及對書法創新問題的深入思考。本期推出的另外兩篇論文來自兩位青年學者。徐東樹的論文《平民文化轉向與碑學興起》,從藝術社會史的角度,指出了碑學的興起及發展與社會歷史變遷的內在聯系,并對平民化思潮與碑學實踐之間的互動關系進行有價值的探討;滕琪的論文《“南北殊派本代興”——何紹基碑學書論中的蘇、黃影響》則以詩學方法,較為完整地梳理了何紹基對宋代金石學興起之際蘇軾、黃庭堅等人書學觀點的回應,從而揭示了清代碑學對宋代金石學的繼承關系。王國維有言,宋人的金石學研究“賞鑒之趣味與研究之趣味,思古之情與求新之念,互相錯綜。此種精神于當時之代表人物蘇軾、沈括、黃庭堅、黃伯思諸人著述中,在在可以遇之”,此文提供了頗多證據。這些足見清人關于碑學的審美概念,有所自來。
84 多維視野下的碑學 胡抗美
86 當今書法發展的潛力是碑帖融合——“碑學與當代書法審美”王鏞訪談錄 本刊記者
94 平民文化轉向與碑學興起 徐東樹
99 “南北殊派本代興”——何紹基碑學書論中的蘇、黃影響 滕琪
理 論
美 學
106 試論中國傳統書法品評的通感手法及其審美功能 張堅
技法研究
111 論趙孟頫“用筆千古不易”的書學思想 毛全周
書法創作研究
115 論小篆臨摹與創作 石松
觀 點
119 秦漢文字改制及其書法意義 吳紅松
122 中國書法與西方抽象繪畫關系之一瞥——從梅洛·龐蒂對現代繪畫“線條”的分析說起 張曉東
多學科研究
124 詮釋限度、詮釋偏見與詮釋偏離——中國書法詮釋的三個問題 蘭浩
129 東漢至晚唐書論語言研究綜述 吳士田 詹緒左
教 育
“第二屆江蘇省中小學書法教育論壇”專題
第二屆江蘇省中小學書法教育論壇于2017年11月9日至10日在常州召開。本次論壇活動由江蘇省教育書法協會、江蘇教育報刊總社、江蘇省中小學教學研究室共同主辦,論壇圍繞“中小學書法教育課程建設與實施”主題,研究、探討在新時期如何深入推進全省中小學書法教育。為配合本次論壇活動,自2017年5月起,江蘇省教育書法協會、江蘇教育報刊總社、江蘇省中小學教學研究室聯合組織開展了“第二屆中小學書法教育論文競賽”活動,經評委會認真評審,淮安市實驗小學朱俊的《書法教學:為了文化的傳承》等127篇論文獲獎。本刊特選發王湛、孫曉云、丁曉昌、馬斌在論壇上的發言,以饗讀者。
135 學習貫徹十九大精神 充分發揮書法課程的育人功能 王湛
137 堅定文化自信 傳承民族智慧 孫曉云
139 中小學書法教學內容摭談 丁曉昌
143 新時代中小學書法教育的歷史使命 馬斌
史 學
書法史研究
146 漢代書法史料中的誤讀與引申——以史料詞語分析為例 呂盈池
鉤 沉
150 元儒汪澤民佚文輯存與生平交游考 都劉平
鑒 藏
158 賞玩與鑒裁——清初孫承澤法書碑帖鑒定方法論探賾 李永
古代書家研究
162 史陵及其書事考述 趙輝
166 李東陽書法探析 司馬周 單昆軍
172 對米芾“顛狂”性格和偏激言論的再辨析 辛魁鵬
176 文徵明的小楷書風及其書寫情境研究 蔡春旭
192 文徵明小楷作品選